四千二百零九章 极端环境模拟实验室-《军工科技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走进极端环境模拟实验室的主控大厅,寒气先顺着门缝渗了进来,隔壁舱体正模拟南极科考站的低温环境,玻璃墙上凝结着白霜,屏幕显示舱内温度-52℃,湿度15%。

    实验室负责人李工是个皮肤黝黑的中年人,穿着防静电服迎上来,手里的平板实时跳动着各组数据:“吴总,各位专家,现在3号舱正在做新型无人侦察机的极寒抗干扰测试,刚进入第48小时。”

    众人凑近观察窗,只见舱内漫天飞雪(实为人工造雪机模拟),风速计红线跳到28米/秒,一台翼展不足两米的无人机正悬停在中央,螺旋桨转动的嗡鸣被风雪切割得断断续续,却始终保持着稳定姿态。

    李工点开平板上的参数曲线:“机身用了我们自研的超低温碳纤维,在-60℃下仍能保持90%的结构强度。

    电池舱是恒温设计,内置的相变材料能把温度稳定在15℃±2℃,刚才监测到续航比常温测试只衰减了7%。”

    周院士指着无人机机腹的传感器阵列:“这是毫米波雷达?在这么大的风雪里,探测精度能保证吗?”

    “您问到点子上了。”

    李工调出实时回传的图像,屏幕上清晰显示着舱内预设的模拟目标,几辆缩微装甲车模型,坐标误差不超过0.3米。

    “我们给雷达加了自适应滤波算法,能自动剔除雪花和强风的干扰信号。

    前几天在XJ风口做实地测试,沙尘暴能见度不足5米,它照样能识别出3公里外的移动目标。”

    汪良工走到另一组控制台前,那里的屏幕正显示着强辐射环境模拟数据:“这是在测什么?

    辐射剂量快赶上核污染区了。”

    “是新型三防通信设备。”

    吴浩接过话头,指着舱内正在工作的电台,继续讲道:“部队在特殊地域执行任务时,通信很容易受辐射干扰。

    这套设备的核心部件用了抗辐射芯片,刚才模拟1000戈瑞剂量的伽马射线照射,信号中断时间不超过2秒,自动重启后数据零丢失。”

    张副总看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“极端环境耐受时长”记录,电磁炮供弹系统72小时沙尘测试、高原供氧设备1000小时低压运行、无人车-40℃启动成功率100%,忽然问李工道:“你们这实验室,能模拟多少种极端环境组合?”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