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东晋永和九年,公元353年,东晋朝廷经过充分准备,于当年冬天起兵讨伐秦王苻健,大都督殷浩为戴罪立功,率领七万大军大举北伐。诸路人马,依次列队,准备大举北上,开启了太后褚蒜子的第三次北伐。大军分作十路,依次是: 第一路正印先锋官姚襄,第二路中军将军魏憬,第三路北中郎将荀羡、第四路西中郎将谢万、第五路征虏将军谢石、第六路冠军将军庾条、第七路武卫将军王彬之、第八路建威将军庾统、第九路建武将军刘启、第十路司马勋从汉中出兵,走子午谷,包抄关西。 江北大营,人马列队,旌旗云集,随风招展,各营主将跟随殷浩校阅三军。殷浩瞭望万千将士,心中与上次北伐,感受大有不同。 老将庾条道:“大军开拔,士气如虹,大都督愁眉不展,有何顾虑?” “前番大败,遭桓温之辈嘲笑,如今太后力排众议,再度起用,殷某如坐针毡,如芒在背,难辞重托呀。”殷浩道。 “大都督尽可宽心,有我庾家叔侄,何必惧那苻健贼子。” “唉......”殷浩长叹一声,是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紧绳,正在踌躇之时,一个校尉来报:“启禀大都督,太后派宫使前来。” “既然有太后亲使,快请来见。” 只见大太监灵高带着两个侍卫,快步走来,灵高道:“太后懿旨到,大都督殷浩听旨。” “臣殷浩听旨。”殷浩率众将一起跪倒,伏地叩首。 灵高打开懿旨,读道:“太后懿旨:北伐在即,诸军会师,宜当奋勉图功,克复中原,哀家心系将士,同仇敌忾,赐诗一首,遣书励兵,望众卿早定二京,肃清胡虏,勿负皇恩。钦此。” 殷浩领旨谢恩,起身之后,灵高拿出太后御笔题诗,交于殷浩,太监灵高叮嘱道:“为了安抚桓温,太后煞费苦心,扫尽后顾之忧,此战不胜,可再也说不过去了。” “劳烦公公回禀太后,殷浩必将以死尽忠,恪尽职守,早定大计,绝不负太后所托。” “这是太后御笔诗词,激励将士,万望慎重。” 殷浩接过诗卷,走回点将台,展开读道:“太后御诗,钦赐三军,激励将士,大小儿郎,与本督共勉。”只听殷浩读道: “五胡起北番,两京布狼烟。烽火连月起,纷争岁岁寒。武帝成一统,三归晋江山。 月逢圆时恨,泪随凡尘干。孤魂飘露野,久望遗民还。南雁尤北回,何忍久偏安? 战船渡春溪,铁骑越秋关。驱马饮淮水,逐鹿志中原。” 诗句读罢,台下将士大受激励,殷浩道:“传本督帅令,命先锋官姚襄点齐三千人马,即刻北上,直捣洛阳!” 晋军大举北上,诸路并进,势如破竹,刚刚立国不久的前秦朝廷,只得疲于应战,由天王苻健亲自率兵五万,进驻商都。 一匹快骑,绝尘飞奔,直入秦军大营,探子飞身下马,跑入中军大帐,面见天王。探子奏道:“启奏天王,今已探得,晋军以殷浩为帅,率兵七万,扎营蔡河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