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0章 陈条之辩-《一品权相》
第(2/3)页
工部左侍郎关卫东敲敲桌面,然后抬头看向杨盛文。说:“右相,这份陈条与文朝历年来救灾之事务尽皆有异,不知是哪位地上来的陈条?哗众取宠吗,还是别出心裁?
救灾不外乎两个方面,一是将灾民集中,放粮、施粥,静等洪水退去,督促执行人重返家园,进行建设;二是广邀医师,熬药防疫,以防疫病泛滥,流传。
下官看这份陈条,细则细矣。可倍觉怪异,什么撒石灰能够防疫病?什么统一如厕,禁绝喝生冷水……这些都与古法相违背,不知此人从何而知,或是为了哗众取宠,故意说这些奇谈怪论?”
关卫东如此说,自然引起了其他官员们共鸣,纷纷直言,这份陈条之人用心不正。这样的人去做赈灾,未必是豫南之福。
高詹远是吏部右侍郎,听关卫东这些话,显然是在故意为难杨盛文。借对陈条的否定,先否定递出陈条之人。继而让杨盛文没人可用,达到压制杨盛文的目的。
“关侍郎,古法赈灾沿用已久,确实积累不少可行之策。”高詹远说,“不过,事事从古、按照古人所做,不思改进,那如今就该还处在三皇五帝之期。正因为人类发展,不断地思索,探索,才不断地找到新方法,提升效率。
我看这份陈条,就经再三思考,还有实际操作的经验在其中。当真严格执行这些陈条,控制疫病方面上,必有奇效……”
高詹远如此说,支持杨盛文以防的人,自然找到更多理由,哪怕这些理由本身有过度解读、牵强附会之嫌,双方争议逐渐激烈。引经据典的争议,本身就没什么意义。
太子刘静见状,当即敲敲桌,放下茶杯,说,“各位,这时候不是我们争辩优劣之时,选用钦差大臣前往豫南赈灾,才是需要的决策。诸位可不要忘记……右相,不知陈条为谁所写?既然这位有此想法,何不让他前往?”
“陈条乃犬子杨忠良所写,上午递送过来。不过,忠良之前没承担过这方面的工作……”杨盛文当然不会一句肯定的话,将儿子就推送出来。
在做的人听说是杨忠良递交的陈条,更觉得这些陈条是书生呆子所做,杨忠良是什么人,他们都非常清楚。性子弱,做事没有主见,思路也不清晰。这份陈条,说不定就是杨盛文所写,让儿子抄一遍罢了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