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3章 文昭帝的推测-《一品权相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国祚延绵,那是需要子孙整齐,更需要有栋梁之才相帮,才能够支撑起来。皇家传续,为什么皇家子孙多有争杀?对文昭帝看来,没有这样的兄弟间争杀,胜之而出,有如何能够与整个文朝的大臣、大家族之辈争斗?

    国祚传续,本身就是你死我活,唯有在争夺中胜出者,才具有更坚韧的心性,守住这份家业。

    性情温厚固然是好人,但不一定是好皇上,更不是一个好的守业者。

    杨继业这短短的时间,表现确实抢眼,可在文昭帝眼中却又不过如此。文朝以来,到文昭帝后,国内总体趋于平稳,国力上升到一定高度。这样的背景下,涌现出一批批才子,也是很正常的。

    不少年少而才高的,也不在少数,但这些人长大后,能不能真正成为扛鼎之才,与之成长的环境、际遇、运气等也是关联的。

    如果三年后,杨继业到京城参加会试,能够考出头名,那才是真正的优势。或许到那时候,杨继业的前路才开始明朗。

    对文昭帝而言七十五岁的时光,还能不能坚持到三年后,他固然不会去想这个问题,但客观上却是存在的。对于古代人,寿命普遍短,过六十的都属少数,何况文昭帝还在皇位上,其辛苦和消耗,不是外人可知的。

    对于杨家、对杨盛文,文昭帝自然顾念他为文朝所做出的付出,如果说朝堂需要杨盛文来做事,不过一纸诏书而已。对于杨家后人,会不会有倾向性照顾,目前文昭帝也没有打算,因为他不想对外界透露任何倾向性的信息。

    老太监把苏杭传来的文件收拢,准备离开。文昭帝说,“韩立仁怎么样?”

    “皇上,韩立仁之女与杨继业已订亲……”老太监故意提出这个事情。

    “这两家分分合合,倒也是趣事。”文昭帝说,“韩立仁之女叫韩玉芝吧,倒是有些聪慧,看准了那个书呆子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