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3章 秋试三场-《一品权相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杨继业对这次考试,自然有他自己的主张,觉得这个机会不能错过,在秋试中,不管考的名次如何,拿到举人功名,拿到殿试资格,不管哪一年再去西京参加殿试,那都是今后的事情。

    有了举人功名在身,接下去自己往全国各地走,才有更好的身份。对于荣盛系列发展,也更有利。如此,今年的秋试对杨继业而言反而是比较关键的一次考试。

    对于秋试的准备,杨继业一直都不放松,往年的各种文章有所钻研,品味被录取的原因,也对主考官风格和喜好有所关注,猜测可能出现的题目,自己该如何答卷等。

    从后世应考的角度说,对于秋试的准备,他所用时间不多,备考的针对性还是很充足的。

    回到家里,与老爸谈到秋试的准备,也顺着将自己预估的十几道题说出来,问老爸这些题该如何破解、应答。对于右丞相而言,这种题的破解肯定与一般书生的见识不同,角度也会不同。

    这一晚,也就是与老爸在书房讨论这些题目,让杨继业在临考前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突击复习,提高他对文朝秋试的理解和把握力。

    杨盛文见儿子肯讨论秋试的东西,自然也乐意指导儿子一番,至于在考试中能不能用上,都还要看机会和运气。这种考试,与阅卷官有着直接的联系,更与主考官有直接的关联。

    主考官对于一篇文章的定论、取等级,有着直接的决定权。主考官的主观性是非常大的,他的喜好、是非观、价值观等,直接影响到对一篇文章高下的定论。

    而目前,杨继业的表现与做法,在杨盛文眼里是有些叛逆和异常的,与文朝的书生不一样。如此,在考试中如何答题,所做的论述会不会让考官赞同,是最为关键的,但他也不会为此对儿子做什么要求。

    讨论中,杨继业也听出老爸的意思。但他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,杨继业自然明白,考试答题的观点,不一定是自己真实的想法,这是必然的。不管是在后世还是在文朝,都是如此。

    在后世,这种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,作为一个考试人,都会完美写出来的。与老爸讨论秋试问题,是这次返回县里的一个重要方面。

    第二天上午,杨继业去县里办理手续,也见县尊一面。如今,与县尊贾绍民之间的关系比较好,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彼此有了利益的捆绑。虽然都不说穿,心知肚明就好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