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章 南海(二)-《文豪1983》
第(2/3)页
此时的总政宣可大哩,歌舞团、歌剧团、话剧团等等都归属其管辖。大名鼎鼎的八一厂,也和总政宣有千丝万缕联系。当着数百个单位代表的面,余切诚恳道:“写并没有什么难处,只有两个,一个是专业技能过关,一个是多跑多看。”
“我们的许多创作者,自身并没有上过战场,甚至没有和战士们谈心过,不知道战士想什么,不知道战士遭遇什么?如果能把这两者都做好,那就能创作出受人喜爱的作品。”
台下有人问余切:“余老师,搞创作就这么简单?”
“简单!这是创作的第一步,可我们很多人还没有迈出这第一步。”
下来后,顾不上休息,一道声音忽然传来:“你还是藏了招儿!起码就写来说,并不如你说的那么容易!”
原来是《军文艺》的总编老陈!
他笑道:“我们在全军范围内发起了征文活动,也向社会各界作家征文,结果是……迅速的有一篇崛起,把其他都打得落花流水,如同秋风扫落叶!毫不留情!”
和余切长期有合作的刘家炬道:“不是秋风,是狂风、台风!”
众人哈哈大笑。
老陈说:“余切在我们军旅文学界的地位,并不是他的研究者吹出来的,也不是有人捧起来的,而是实实在在的胜利!我们发生过好几次这样的‘大比武’,每一次都是余切脱颖而出。”
“我们于是就知道,他虽然产量不高,但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军旅文学家。”
南海官兵曾和金陵的《钟山》杂志有过合作,搞了一场“南海笔会”,作家阵容相当豪华……最后空欢喜一场!
不如军嫂的家书受欢迎!
此事给文宣的同志敲响警钟:军旅有其特殊性,并非是你文采斐然就能写得好的。
老陈看向余切:“有个叫驻扎在南沙,永暑礁的小战士,给你写了一封信。我们打算把这当做一个典型案例来宣传。”
余切问他:“我能够做些什么?”
老陈摇头:“你不需要做什么,请你多关注他。也许有一天,我们会安排一场你和南海官兵的会面。如果你到时候能说几句他的家常话,我想他会受益终生。”
南海?
那老山怎么办?
之前说的地方,明明是老山。消息都已放了出去,五月份,余切就要前去慰问。
余切正纳闷呢,老陈道:“我恳请余老师能跑两趟。在你老山慰问后,我们载你去南海慰问,这很快的,耽误不了你什么时间,我们也一定保护你的安全。”
“这是我的荣幸。”余切没有拒绝。
回鼓楼大街,张俪讲这么一个事情:“我今天在协和院碰到顾老师,他说你新写的好。”
“哪本?”
“还能是什么?《血战老山》!”
顾方舟一个医院的院长,竟然也订购了《军文艺》?余切很惊讶:他的军旅就这么受欢迎?
……
余切没有多纠结,在书房内打开南海信件。
这是一封叫陆应墨的水兵写来的信,实际上是几篇日记。上面记载了全班阅读《血战老山》几日内发生的事情,战士们全都成为了余老师的书迷,使他们在贫瘠的日子里面,忽然感受到了久违的力量。
一封常见的战士家书。很质朴,但很受欢迎。
陆应墨,陆、应、墨!
余切在心中反复念叨这几个字。
如果余切没记错,这人应当是后来海军的知名“笔杆头”,拿过茅盾文学奖。
从军队走出来的家有很多,但大多都不再写军旅文了。如果把管谟业、王硕这些转业了的都踢掉,实则陆应墨是这条赛道的第一人……只是他成名时文学已不再受关注了。
想不到竟还发掘出一个明日之星!
不过,此时的陆应墨还在苦兮兮的驻岛,整日为了淡得不如鸟的日子发愁。
余切写了一封回信,希望他能再接再厉,达成从日记到的飞跃!
翌日,余切送张俪去医院产检。
医生说:“很健康,没有什么不对的指标。”
根据报告单,余厚启是个大胖小子,在张俪的肚子里面才七个月,就比一般孩子更大。为了给他足够多的营养,张俪也吃胖了不少……余切推她出来散心,张俪很发愁:“我胖了二十斤了!我有心停下嘴,你们都不让!”
“是不是秤坏了?我怎么没看出来?”
“家里有两个秤呢……”
“哦,都是我的错!”余切先把锅往自己身上背。
张俪嗤嗤发笑:“你呀!还不如怪小旭,怪她照顾的这么无微不至,现在连做菜都有模有样了!”
第(2/3)页